胡锦涛主席引用韩愈诗赏析
《中国网络民评官百人团》石三生
在《某大法师诗<选择>解读》发表后,顾晓军先生又做了文外的解读。次日,就看到海外某大师旗下刊出了《巨变中的选择》。
这应该算是回应吧?本想继续探讨,奈何其中涉及的忌讳太多,自己一时还不能或不便说。故借欣赏胡锦涛主席在中美战略对话开幕词中引用的韩愈诗,算是对《巨变中的选择》的继续解读吧。
众所周知,在刚刚过去的中美第四轮战略对话,尽管有陈瞎子事件搅局,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上一年对话,因美方拿艾未未之流的人权问题作梗,导致的成果甚微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为什么中美双方的对话阵营没什么变化,而且都恰好突发了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人权事件”(去年是艾未未失踪八十一天;今年是陈光诚逃进美使馆)。对话的结果会如此悬殊呢?
从战略的高度,自然有许多的解读。但石三生还是愿意从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引用的一句唐诗来探讨中美对话的因果。
就胡主席引用的韩愈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他本人的意思是“时不我待,必须奋发进取。”尽管有“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无论胡主席自己的诠释还是别人旁观,韩愈此句用在此处并不恰当。且不说中美都是有着“悠久”历史而且都希望江山永固,就中美战略对话来说,已经成了一个长效机制。又不是转瞬即逝,何来的时不我待呢?故此,石三生认为胡主席此时引用唐诗,应该别有深意。
不用说,中美对话的芳菲苑,取意或许来自唐诗,但一定不是来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对一个对外宣示团结和谐的政党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果然是出自韩愈诗,叫“知春苑”或许更恰当。再者,四言唐诗绝句前是铺垫,后才是主题。引用他人诗句的妙处,一是省略许多的累赘;二多是借重言外之意。就《晚春》四句诗的完整意境来说,不论是从韩愈本身就是一个政治人物,还是言诗明志,都不在“斗芳菲”上。正所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地悠悠,大自然本无所谓朝夕。更何况花开花落,花落结果,这都不过是应时的境界。在《晚春》中,“斗芳菲”不过是在烘托“作雪飞”。一浓一淡间,述说着诗人年过半百,知天命而察世理的练达。
胡主席主政十余年,喜怒不行于色,就连他的讲话也因过于呆板而被谣传讥讽甚多。从他的“不折腾”到“和谐”,从口头上的励精图治到现实中的“满目狼藉”。韩愈诗,其实唯有后一句才最能体现出胡主席的理念和意境。在一个姹紫嫣红的绚烂世界中,杨花、榆荚其实是寂寞的,甚至于入诗都很寡淡,连韩公也只好“惟解漫天作雪飞”了。然闹中取静,于绚烂中守住一份平淡。不为虚名动,不为小利争,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有几人能做的到呢?
观胡主席在紧随其后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讲话,并没有引用什么唐诗宋词。可以想象,这“芳菲苑”中的斗芳菲,应该不是为了在美国佬面前卖弄一下中国的古文化。别说是洋人了,唐诗意境,即便是国人,看得懂文字也未必晓得其中的韵味吧?对牛弹琴的目的,不就是要借机说给国人听的吗?
既然如此,除了杨花、榆荚的无才思。我们还能从主席的引用诗中看到什么呢?果然是吟诗喻志的话,主席又想告诉世人一个什么概念呢?胡锦涛主席当真会是一个不在乎青史留名、不在乎之后“洪水滔天”的人吗?
在读过《晚春》诗之后,就需要审视一下韩愈其人了。
韩公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历朝盛誉甚多,尤以废众说的苏东坡碑文为最。其云:“匹夫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历唐贞观开元而不能救,独公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岂非参天地而独存者乎?”
吟韩诗的胡主席,会不知道东坡碑的吗?独独选了韩愈诗寓意,又岂能没有“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志?
若说之前,主席的确是以这样的面目示人;那么,在王立军之后,我们不应该对他做一个重新解读吗?
【石三生 2012年5月18日
延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